卓尔高考网

高考报考专业指南,高考专业选择指南

高考分数出来后高考报考专业指南,听到很多考生家长讨论最多的话题就是高考报考专业指南:哪个专业就业更好?孩子去某某城市上大学怎么样啊?

很想给大家一些中肯的建议,还是听听过来人怎么说吧!

“学什么不干什么”是普遍现象

对于专业:不必太在意,不必坚持。

为什么?

有些人之所以这么在意专业,实际上隐含了两个根本不存在的道理。

首先,学什么就一定做什么吗?在意专业的原因,首先可能就在于认为学什么必然干什么。

对于很多纠结专业的孩子,我经常提醒他回去问问父母与父母周围的人,原来是学什么的,现在又在干什么。你会发现,多数人“学什么不干什么”,尤其对于优秀的人来说,这是全世界的一个普遍现象,不止是中国。

马云是学英语的,刘强东是人大社会学专业,YY的老板李学凌是人大哲学系毕业的,百度李彦宏当年上北大时专业是图书馆,后来图书馆系招生困难,就改名叫信息管理了。这些人没有一个是学网络的,只有腾讯马化腾是学计算机的。

其次,很多人认为,选择决定了成功,决定了一生,于是更想知道哪个专业更容易成功,希望通过这次选择一劳永逸。

条条大路通罗马,每一个跑道上都有成功的人,都有成功的机会。当然,每个人的资质是有限的,决定成功的,绝不是我们进入了哪个跑道,而是我们的努力与用心,这一点一定要搞清楚。刚才举的很多例子,就说明了这一点。当互联网浪潮到来的时候,马云、刘强东这些文科生都抓住了机会,核心原因还是他们很努力,一旦机会来临,就给了他们充分展示的舞台。

讲个小故事,新东方的俞敏洪,当年成绩优异,当年想去美国留学,却因为美国的拒签,留在了国内,但不甘于平庸的俞敏洪从托福培训入手,做成了中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教育公司。

从这个角度来说,学什么不决定你的一生与职业,你能否在这个行业做到最优秀才是重要的。虽然“学什么不做什么”是普遍现象,但从微观看,在刚刚工作的3-5年之内,大概60%-70%的人还是会从事与自己所学专业相关联的行业。

那么,哪个专业就业好?

社会上很多专家给了很多建议,甚至细化到具体专业,有各种预测,其实,只要你是这个领域最好的,就业都会好,如果你自己不努力,即便是读最热门的专业,也可能找不到工作。在这里,我先讲两个需要注意的问题,再说具体专业。

第一,花无百日红,没有绝对的热门专业,10年一个大周期

千万不要以目前的情况轻率地判断4-5年之后的就业情况,花无百日红,每个行业大概10年都有一个起落,有些行业可能都没有了。

举一个例子,上世纪90年代初,我大学毕业时,石化等能源行业萧条,工资都发不出来,读相关专业的人纷纷转行。我一个学化工的朋友的同学都转行了,他们班最后只有一个人没有成功转行。但15年后,这位同学却成了一个上市公司的副总经理。10年前,石化行业炙手可热,但是现在再次进入一个相对的低潮。

同理,我们大学毕业时,一等人出国,二等人去外企,三等去机关,四等人去国企。很多学生为了逃离国企,需要交一笔钱才能走,末流的人才去私企。但是现在,恐怕完全颠覆了,公务员、国企炙手可热,阿里巴巴、百度这种私企也是香饽饽,反而外企一落千丈。这实际也是一种钟摆效应。

第二,对行业与专业之间的关联关系需要有正确认识

比如你想去银行,很多人都会建议你学金融,但实际上,各大银行现在最喜欢的专业是数学、计算机、统计,而不是金融。

日前,浦发银行行长刘信义在该行业绩发布会上透露,他们去年新招的应届毕业生50%都是计算机、数学等理工科专业背景的,金融、经济、管理等变成了一小半。同样,招商银行董事长李建红也披露,去年招商银行超过50%以上的人才是工科背景,不是金融等学科的学生。

与此类似的还有公共管理。之前,有一位公共管理学院的院长对中学家长说:“你们想当公务员吗?那就来我们公共管理学院吧”。当场就有家长笑出了声,为什么?大家可以去看看,近年中央各部委招收的公务员,在专业要求上有几个写着必须是公共管理专业?几乎没有。这个道理也简单,大量的公务员岗位实际是需要一个专业背景的,公共管理专业恰恰是没有专业,在某种程度上说,想做公务员,恰恰要远离公共管理专业(本科阶段)。

从就业的大趋势来看,有一些专业大势可谈。

第一就是理工科专业。

无论哪个学校,工科专业就业都是最好的。对比2017年浙大硕士报考录取比,可以清晰地看到,社会科学专业报考录取比都高达2/30人比1,但到了一些工科专业,往往只有2/3人比1。南开大学同样,公共管理专业高达58:1,但是有些工科专业甚至是1:1。原因很简单,工科专业本科毕业就往往有比较理想的工作,但是文科专业,哪怕是211高校毕业也往往难以找到理想的工作,不得不参加“二次高考”以提高竞争力。

美国也一样。美国对于国际留学生有一个OPT政策,即允许留学生在毕业后居留,有找工作与实习的时间。对于学STEAM专业的,如学数学、计算机、电气工程的学生,给3年时间慢慢找,找到了就可以留下来工作。但对于学哲学、历史等社会科学的学生,对不起,只能给10个月的时间,因为美国也不需要,希望你赶紧走人。

再微观一些,就是信息学科,比如与计算机关联的学科。

未来必然是互联网社会,数字社会,互联网+实际就是软件+,未来各种服务与应用和计算机互联网的渗透结合是必然的,更不要说人工智能了。因此,学习信息学科总体来说就业要远远好于其他专业,因为任何一个行业都需要和信息技术结合渗透,这会成为一个基本需求,通用需求。

地域上的具体建议

地域选择上,有两个原则或者说尺子。一个是社会经济发达程度,第二个是高等教育发达程度。其中第二个尺子往往是大家容易忽视的。

按以上标准,毫无疑问北京上海为首选,其次建议考虑杭州、南京、广州、天津等东部地区,再次是各大区的中心城市,比如中南地区的武汉,西北地区的西安等。

原因是,各大区的中心城市不仅经济发展比较好,还是高校的聚集地。上个世纪50年代,国家对高校的布局基本是按各大区布局的,形成了武汉、西安等高校特别聚集的地方,虽然这些地区还不够发达,尤其是西安,但老牌高校聚集,有着独特的教育文化优势。这类地区中心城市还有成都、沈阳等。此外,重庆也是当年布局时的双中心,值得考虑。

高考报考专业指南,高考专业选择指南

还有一些独特的非省会城市,最典型的是厦门、青岛、大连等地,这些地方不仅经济发达程度超过了所在省省会,而且都有至少一所著名高校,非常值得考虑。

我个人非常推崇一个城市,就是深圳。深圳目前并没有特别好的大学,这是一个短板,但深圳显然是中国的新大陆,充满活力,无疑会成为中国未来20年发展最快、最有希望的城市。

从个人发展机会角度看,深圳值得考生重点考虑。而从学校角度看,伴随大湾区开发,大量一流高校必然涌入深圳,即便是目前,也已经有很多一流高校在深圳举办了分校,且发展迅猛,比如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区、南方科大等等。2018年,哈工大深圳校区录取分数竟然超过了校本部,创下了一个历史纪录,本身也反映了大家对深圳看好。

如何平衡地域与学校和专业?

最经典的话题,莫过于“是选一个北京上海的211,还是兰州大学”?

坦率地讲,这完全取决于你的考虑,没有绝对的好与坏。

举个例子,如果我在北京,儿子要考大学,我可能更愿意把他送到兰州大学,不仅为985的招牌,更希望他去历练一下,不宜让他在“舒适区”里待着。但如果我有一个女儿,我可能更愿意让她到苏州大学,体验吴侬软语等不一样的东西。

但如果我来自一个欠发达地区,我会更愿意把儿子送到北京上海的211高校。当然,如果上不了,我还是会把孩子送到兰州大学。女儿的话,我更愿意让她去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,哪怕不是211学校,因为我对女儿的定位是不同的。

其实,高考分数已经给了我们最大的限制,三个原则卡下来,可以考虑选择的学校与专业就更少了,在平行志愿下,还有什么难题吗?

最后,提醒两个重要原则

第一,要从生涯规划角度出发考虑志愿填报,而不是算计分数的最大化。在这人生的关口,首先需要仔细想想,自己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,想做什么?去算计分数是我们在志愿填报中最容易出现的问题,也是很多市场商家的噱头:“如何用600分上一个602分的学校”?

但记住,我们不是买白菜,需要先清楚朝哪个方向走,千万不要因小失大,否则再沾光的事都是吃了大亏,背离核心目标就南辕北辙了。

第二,孩子第一的原则。我反对在孩子的教养上“孩子第一”,但在填报志愿时,务必要坚持“孩子第一”,因为这是孩子的人生,不是家长的人生,在这最后一程,我们需要也必须放手。让孩子好好思考一下自己的人生,他想要什么。

在这个过程中,负责的父母需要引导,但一旦有冲突矛盾,务必以孩子的意见为准,即便他选错了,他也不会有怨言,未来也会渐渐回到自己的轨道上,这一段弯路就是他最好的成长。

因为有一种现象叫“归因”,即把遇到的问题全部归为他因,一旦未来孩子有不适应,可能会抱怨父母“都怪你当初让我学XX”,“都怪你让我上XX学校”……这种情况无论对父母还是孩子来说,都是一场噩梦。

最后,希望大家金榜题名,都能进入自己理想的大学!

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: